什麼是兒童發展?
孩子的發展是動態且連續的一個過程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除了長高、變胖及包含神經骨骼、器官、內分泌等身體系統的逐漸成熟外,還包含了與家庭、同儕、文化...等環境互動而產生身心發展的過程。
每個孩子發展的速率不盡相同,具有差異性,但皆遵循著一定的模式,是具有規律性、漸進及連續的過程。
發展里程碑
孩子的發展速率並不相同,但仍按照著相同的順序在發展;當每個年齡層75 ∼ 90%兒童都具備之能力視為「發展里程碑」,並能做為觀察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現象的依據。
若同年齡兒童中有90﹪已具備相關能力,或兒童發展落後其實際年齡20﹪以上,就有可能是發展遲緩,需要進一步至醫院作詳細的評估鑑定。
發展里程碑請參照兒童發展連續圖
(點圖可放大)


(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)
什麼是發展遲緩?
發展遲緩兒童,指在認知發展、生理發展、語言及溝通發展、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,有疑似異常或可預期有發展異常情形,並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可之醫院評估確認(點此:各縣市聯合評估中心),發給證明之未滿6歲兒童。
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
引起發展遲緩兒童之原因很多,大多數成因仍是不明的,目前能被發現的原因約僅占20%至25%,其中包括環境因素、社會文化因素、心理因素及腦神經、肌肉系統疾病等,例如:腦細胞分化異常、先天代謝疾病、染色體異常、腦缺氧或缺血、中樞神經感染、腦外傷、遺傳、受虐兒等原因。
早期發現與早期療育
兒童各方面的發展有其既定的發展里程碑,您的細心觀察與紀錄,可以發現孩子的發展狀況,一般來說,在同年齡兒童中有90﹪已具備相關能力,或是兒童發展落後其實際年齡20﹪以上,就有可能是發展遲緩,需要進一步至醫院作詳細的評估鑑定。
除了觀察及定期紀錄孩子的生長、發展情況外,您也可透過:
參照兒童健康手冊,配合健康檢查與發展檢測。
對照上述兒童發展連續圖,初步了解自己孩子發展狀況。
使用線上「台北市學前兒童發展篩檢量表」,初步了解自己孩子發展狀況。
根據研究,3歲以前作早期療育一年的功效是3歲以後的10倍;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也統計,每投入1元於早期療育工作中,可節省特殊教育3元的成本。
因此若我們能夠早期發現並把握0~6歲的早療黃金期提供早期療育、親職教育、連結社福資源...等協助,孩子的發展將會有效進步,並跨過更多的障礙,對於孩子的未來、家庭及社會都有重大及正面的影響。
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提供早期療育宣導微電影 - 奇奇的玩具車。
偏鄉早療的困境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發展遲緩兒童的發生率約為6-8%,然有統計指出鄉村型地區疑似發展遲緩機率高達27.2%(家扶基金會),但卻有超過四成(41%)的偏鄉家長曾在緊急狀況下,讓孩子錯過了就醫的黃金時間(伊甸基金會)。
因此台灣行動兒童療育協會努力將早療資源帶往這些偏遠地區,並融合當地社區文化,改善偏鄉早療的困境。
截至108年6月,行動兒童在新竹縣的北埔、峨眉、橫山、尖石及五峰等偏遠地區為34名發展遲緩兒童提供療育服務,而有療育需求但仍在排隊的孩子則有42人。